先贤,主要是指思考个人人生以及思考人类群体生活、试图以此造福全人类的人。
一、生平简介
戴震(1724年—1777年),字东原,号潜邱,安徽徽州休宁人,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他是乾嘉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对清代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年求学
戴震出生于徽州书香世家,自幼聪慧,勤奋好学。他家境贫寒,但凭借坚韧的意志,刻苦钻研经学和古文字学,逐渐在学界崭露头角。
经学研究
戴震早年深受朱熹理学影响,后来转而批判理学。他提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经典,反对空谈玄理,主张通过对经书文字的考据,恢复古代经典的本义。他的学术方法被后来的乾嘉学派奉为圭臬。
仕途与学术
戴震虽在科举考试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但凭借卓越的学术造诣,得到了当时学界和朝廷的认可。他曾受召入京,为四库全书编纂工作贡献力量,期间结识了许多学术名流。
晚年与成就
戴震一生致力于经学、文字学、音韵学的研究,著作颇丰。他的代表作包括《孟子字义疏证》《考工记图》等。他还参与了对《水经注》《尔雅》等古籍的整理和注释,推动了考据学的发展。
思想主张
戴震强调实证和理性,认为学术研究应以现实生活为根基。他批判宋明理学的 “存天理,灭人欲” 观点,主张 “理存乎欲”。其哲学著作《孟子字义疏证》是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书中,他对理学的诸多观念进行了深刻剖析和批判,强调人的自然欲望的合理性,认为人的欲望和理性是统一的。这一思想开创了清代思想的新局面。
辞世
戴震于1777年去世,年仅53岁。他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学者中影响深远,特别是在经学和考据学领域,为乾嘉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伦理思想
戴震的伦理思想是清代学术史上重要的理论成就之一,他通过对理学的批判和经典的重新诠释,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伦理主张。他的伦理思想以现实为基础,注重人性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具有鲜明的实践取向。
1. “理欲合一”与人性的自然性
戴震的伦理思想核心是“理欲合一”。
戴震反对程朱理学“理在欲先”的观点,认为程朱学派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不符合人性的真实情况。他指出,理并非外在于人的存在,而是内在于人的天性之中。
戴震认为,人性本身就是理,理并不高高在上,而是来自人的自然需求和情感。例如,人的饮食、繁衍等基本需求,正是“欲”的体现,而“欲”本身也即是“理”的体现。
这一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倾向,强调伦理的基础在于人的自然性和本能的合理性。
2. 重视“人欲”的正当性
戴震将人的自然欲望看作合理而不可否认的伦理基础,这一点与朱熹等理学家截然不同。
1)对“欲”的肯定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不是天理的对立面,而是天理的表现形式。通过满足合理的需求,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他主张用“理”来规范“欲”,而不是压制“欲”。
2)“无欲则无生”
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批判程朱理学对人欲的压抑态度,强调欲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比如对饮食、婚姻的需求既是个人生存的必然,也是社会伦理的核心。
他的思想颠覆了理学“禁欲”的道德逻辑,回归现实生活,倡导一种合情合理的伦理观。
3. 实践伦理与社会责任
戴震强调伦理思想的实践意义,认为伦理并不仅仅是抽象的原则,而应该体现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
1)家庭伦理
他继承了儒家“仁”的核心思想,认为家庭伦理是社会伦理的基础。孝悌、亲情等不仅是个人的道德责任,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
2)社会责任
戴震认为,个人的行为应该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他批判理学脱离实际的道德说教,强调伦理思想必须服务于社会实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4. 伦理思想的实证精神
戴震以考据学为基础,从经典文本中挖掘伦理思想的真实内涵。他认为,伦理问题必须基于对经典的实证研究,而非空谈天理。
1)文本批判
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戴震通过文字训诂和历史考证,重新解读孟子的伦理观。他指出,孟子的“性善论”并非否定人的自然欲望,而是承认并肯定人欲的合理性。
2)反对空谈
他批评程朱理学家动辄谈“天理”“道德”的抽象说法,而忽视了人类实际生活中的伦理实践,主张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重新建构伦理学。
5. 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戴震的伦理思想不仅对清代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提供了启发:
1)批判与重构
戴震以批判的方式重新审视理学的传统,将伦理学的基础从“天理”转向“人性”,这种转变具有解放思想的意义。
2)伦理的现实性
他强调伦理学必须立足于人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生活,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现代伦理学的实践导向提供了借鉴。
三、主要著述
《孟子字义疏证》
这是戴震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他通过对《孟子》中关键字词的训诂和考证,阐释孟子的思想本义,尤其是对“性”“欲”“理”“天”等核心伦理哲学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辨析。
四、经典名句
1. “理生于欲,欲生于情,情生于性。”
含义:戴震认为,“理”并不是外在于人的抽象存在,而是源于人的自然“欲望”,而“欲望”则由人的“情感”而生,“情感”最终根植于人的“本性”。他强调人性与天理的统一性,反驳了理学将天理与人欲对立的观点。
意义:这一观点将伦理基础从抽象的“天理”拉回到具体的人性和生活中,是对理学禁欲思想的批判。
2. “凡人之学,必先立足而后求致远。”
含义:戴震主张治学应从基础做起,脚踏实地,不能急功近利。这句话体现了他的实证精神和治学态度,强调学问的积累和实际应用。
意义:对后人治学方法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是清代考据学“实事求是”精神的代表。
3. “无欲则无生,抑欲则无为。”
含义:戴震认为,人的生存离不开“欲望”,人的“作为”也基于对欲望的满足。合理的欲望并非“恶”,而是生命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意义:他从伦理哲学角度为人欲正名,批判理学禁欲思想,倡导自然与人性相结合的伦理观。
4. “经为常道,权乃变用。”
含义:戴震主张经典所传达的原则是永恒的常道,但在实践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他将“经”和“权”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意义:这一观点体现了戴震重视实用性和灵活变通的治学思想。
5. “以实事求是为本,以虚辞伪说为非。”
含义:戴震强调学术研究应以事实为基础,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他提倡以考据和实践来验证理论,而不是依赖于抽象和玄虚的思辨。
意义:这是清代考据学派的核心治学原则,对整个乾嘉学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6. “性者,生之质也;欲者,性之动也。”
含义:戴震认为,“性”是人天生的本质,而“欲”是这种本质的自然表现。他将“欲”看作人的生命力的体现,而非负面的东西。
意义:这一观点为清代伦理学注入了新的思考维度,反对理学压制人性的观点。
7. “学贵践履,而不贵空谈。”
含义:戴震主张学问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和口头表达上。他认为学术应服务于社会和人生,而不是成为一种自我欣赏的玄学。
意义:这句话表达了戴震治学务实的态度,也是对空谈道德、忽视实践的学风的批判。
8. “治学者,当以慎思明辨为先。”
含义:戴震认为学术研究需要谨慎思考,明辨是非,不能随意附和或者盲从。他强调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意义:这体现了戴震考据学严谨细致的研究方法,对学术研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