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主要是指思考个人人生以及思考人类群体生活、试图以此造福全人类的人。
一、生平简介
托马斯·摩尔(Thomas More,1478年2月7日—1535年7月6日)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人文主义学者、政治家和空想社会主义先驱,其生平交织着学术理想、政治斗争与宗教坚守,以下是其生平的详细梳理:
早年教育与人文主义启蒙(1478-1504)
1. 家庭背景与早期教育
摩尔出生于伦敦一个法官家庭,父亲约翰·摩尔(John More)为皇家高等法院法官,以正直和严格著称。幼年丧母,由父亲抚养长大。13岁时被送至坎特布雷大主教莫顿(Morton)家中担任少年侍卫,这位学识渊博的政治家对摩尔影响深远,甚至预言其“必成名人”。
2. 牛津大学与法学转向
1492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古典文学,精通希腊文,研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著作,尤其受柏拉图《理想国》启发,为其《乌托邦》奠定思想基础。因父亲反对古典学术,1494年被迫转入新法学院和林肯法学院学习法律,1501年成为执业律师。这段经历培养了他的现实主义思维,同时仍保持文学创作。
3. 人文主义社交圈
与伊拉斯谟(Erasmus)等欧洲人文主义者交往密切,翻译意大利学者庇科的《十二把利剑》,形成对宗教宽容与社会改革的初步思考。
政治生涯与《乌托邦》的诞生(1504-1532)
1. 从议员到宫廷重臣
1504年当选国会议员,因反对亨利七世征税被迫退出政坛。1509年亨利八世继位后复出,历任伦敦副执行官(1510-1518)、枢密顾问官(1517)、下议院议长(1523),1529年升任大法官,成为英国最高司法官员。他以清廉著称,曾宣称“诚实是公仆的基石”。
2. 《乌托邦》的创作与思想核心
1516年以拉丁文完成《乌托邦》(全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通过虚构岛屿批判现实社会。书中提出:
• 公有制经济:废除私有制,按需分配,消除贫富差距;
• 宗教宽容:允许多元信仰,但反对无神论;
• 劳动制度:全民参与生产,每日工作6小时,剩余时间用于学术与艺术;
• 批判圈地运动:揭露“羊吃人”的资本原始积累罪恶。
3. 政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虽身居高位,却对亨利八世的专制渐生抵触。1527年因反对国王离婚案与宗教改革,逐渐失宠。
宗教抗争与殉道(1532-1535)
1. 拒绝效忠法案
1534年亨利八世颁布《至尊法案》,自封英国教会领袖。摩尔以天主教信仰为由拒绝宣誓,被控叛国罪入狱。
2. 狱中坚守与死亡
在伦敦塔囚禁期间,他写下《苦难的对话》等宗教著作,坚持“良知高于王权”。1535年7月6日被处决,临刑前幽默对刽子手说:“请帮我上断头台,至于下来,我自己安排。”其头颅被悬挂伦敦桥示众。
3. 后世追封与评价
1886年被教宗庇护十一世封圣,1980年与费舍尔主教同列为殉教圣人。伊拉斯谟称其灵魂“纯洁胜雪”,是“任何时代都适用的人”。左翼视其为共产主义先驱,右翼推崇其宗教忠诚,成为英国史上最伟大百人之一。
家庭生活与个人特质
1. 婚姻与子女教育
1505年与珍·考尔结婚,育有三女一子,尤其注重女儿教育,主张“男女智力平等”。珍去世后,1511年续娶寡妇爱丽丝,虽无子女但家庭和睦,墓碑铭文称两任妻子“皆不可替代”。
2. 性格与信仰
以机智幽默著称,狱中仍保持写作与祈祷。其宗教信仰融合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但坚持教会权威,曾短暂尝试修道生活,最终选择“以世俗身份侍奉上帝”。
思想遗产与历史影响
1. 空想社会主义奠基
《乌托邦》启发后续思想家如圣西门、傅立叶,马克思称其为“共产主义微光”。
2. 文学与政治象征
1966年电影《四季之人》与2006年剧集《都铎王朝》将其塑造为良知对抗暴政的典范。
3. 现代意义
他对权力腐败的批判、宗教宽容的倡导,至今仍是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的重要议题。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厅等地立有其雕像,纪念这位“四季皆宜”的智者。
总结
摩尔的一生,既是人文主义理想的实践,也是信仰与权力博弈的缩影。其思想跨越时空,成为连接文艺复兴与现代社会的精神桥梁。
二、伦理思想
1. 良知至上:个人道德与信仰高于政治权力
摩尔坚信,人的良知是行为的最高准则,即使面对权力威胁,也不能违背内心的信念。他在现实生活中展现了这一伦理观:
坚决反对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拒绝承认英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即使面临死亡也不改变立场。
宁愿殉道也不愿背弃自己的信仰,最终被处死,展现了对道德信仰的坚定性。
他强调:“人的最高职责是服从上帝,而非世俗权力。” 这种良知伦理与基督教的道德观紧密结合,使他成为反对君主专制的道德象征。
2. 公共利益与社会正义
摩尔在《乌托邦》中提出了社会正义和公共利益的伦理观。他认为,真正的道德不仅是个人的品德修养,更应体现在社会结构的合理性上:
消除贫富差距:财富应当公平分配,避免社会的不公正现象。
追求共同幸福:一个好的社会不应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而应以公民的集体福祉为目标。
反对剥削与特权:他批评欧洲贵族的腐败和压迫,认为政治应服务于全体公民,而非少数特权阶级。
摩尔的伦理思想主张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社会伦理,这与亚里士多德和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一脉相承,但他更加强调实际制度的设计,如公共教育、社会福利和公平的法律体系。
3. 仁爱与宽容
作为一名基督教人文主义者,摩尔倡导仁爱与宽容:
主张宗教宽容(但仍反对无神论):在《乌托邦》中,他描述了一个允许不同宗教信仰共存的社会,但无神论者会受到社会排斥,因为他们被认为缺乏道德约束。
反对死刑与严刑峻法:他批评当时英国的法律过于严苛,认为犯罪应当通过教育和社会改革来减少,而非单纯依赖惩罚。
强调家庭和社会道德:乌托邦的社会强调家庭伦理,家庭成员之间应互相扶持,而社会整体也应当关心弱势群体。
他的伦理思想融合了基督教博爱与人文主义的理性精神,与中世纪的严格神学伦理有所不同,更倾向于社会实践的改善。
4. 反对权力至上,强调道德治国
摩尔的政治伦理与马基雅维利的现实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马基雅维利认为统治者可以为了权力和国家利益不择手段,而摩尔则认为政治必须以道德和正义为基础。
摩尔主张“道德治国”,他相信法律和政府的首要目标应是维护公正,而不是单纯巩固统治者的权力。
在《乌托邦》中,他描绘了一种**“哲学王”式的理想政治**,强调统治者应该具备智慧与道德,并且不应享有过度的财富和特权。
5. 财产观与社会伦理
摩尔在《乌托邦》中批判了封建欧洲的经济制度,认为私人财富是社会不公的根源:
乌托邦实行公有制:在他的理想社会中,财产归集体所有,没有贫富悬殊,这样可以避免贪婪、剥削和社会动荡。
谴责资本主义萌芽:他批评16世纪英格兰圈地运动导致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认为财富的极端不平等会导致社会的腐化。
这种伦理观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不公的深刻批判,甚至被后来的社会主义思想家视为某种早期社会主义伦理的雏形。
三、主要著述
1.《乌托邦》(Utopia, 1516)
这是摩尔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奠定了“乌托邦”概念,影响了后来的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乌托邦文学。
采用虚构对话的形式,描述了一个理想社会——乌托邦,其中实行财产公有制、民主决策、宗教宽容、免费教育等制度,批评了16世纪欧洲的社会不公、封建特权和资本主义萌芽。
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对当时欧洲社会的批判,指出贫富悬殊、剥削、圈地运动等问题。
第二部分:描绘乌托邦社会的制度,如无私的公共生活、公正的法律、合理的劳动分配等。
2.《鲁波斯与维拉》(Lucianus sive Lupus et Vulpus, 1505)
这是一篇寓言作品,借用古希腊作家卢奇安的讽刺风格,批评了腐败的宗教领袖和贪婪的贵族。
“鲁波斯”(Lupus,意为狼)象征残暴的统治者,“维拉”(Vulpus,意为狐狸)象征狡诈的权臣。
通过寓言故事,摩尔揭露了政治欺骗和不公正制度。
四、经典名句
1. 关于道德与良知
“良知是我们灵魂的守护者。”
(Conscience is the guardian of our souls.)
—— 摩尔坚信人的良知高于世俗权力,即使面对死亡,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道德立场。
“即使整个世界都站在你对立面,只要你的良知告诉你是对的,你仍然应该坚持。”
(If honor were profitable, everybody would be honorable.)
—— 他强调道德的独立性,而非功利性。
“人的最高职责是服从上帝,而非世俗权力。”
(Man's highest duty is to obey God rather than men.)
—— 这句话体现了他坚定的信仰,也是他拒绝承认亨利八世为英国教会首领的原因之一。
2. 关于乌托邦与社会
“乌托邦并不是没有地方,而是尚未到来的地方。”
(Utopia is not nowhere, but the place that is yet to come.)
—— 这是对《乌托邦》一书核心思想的总结,暗示着理想社会虽然难以实现,但仍应追求。
“贫富不均是所有邪恶的根源。”
(The root of all evils is the inequality of wealth.)
—— 他批判16世纪英国的贫富差距,强调社会正义的重要性。
“在乌托邦,财富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In Utopia, wealth is not the goal but a means to a virtuous life.)
—— 强调乌托邦式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反对资本主义早期的贪婪趋势。
“若能消除财产私有制,社会将变得更加公平。”
(If private property were abolished, all men would be equal.)
—— 反映了他对社会公有制的思考,后来的社会主义者也从中获得灵感。
3. 关于政治与权力
“一个国家的法律应该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统治者服务。”
(The laws of a country should serve the people, not the rulers.)
—— 强调法律应当公平公正,而非专制工具。
“如果一个国王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人民的福祉,那么他不过是个暴君。”
(If a king seeks only his own benefit and neglects the well-being of his people, he is nothing but a tyrant.)
—— 这是他对专制君主的批判,也体现了他对君权应受道德约束的看法。
“当国王以财富而非正义为目标时,国家便走向毁灭。”
(When kings pursue wealth instead of justice, the state is doomed.)
—— 强调政治的核心应是公平正义,而非统治者的私利。
4. 关于人生与智慧
“耐心是一切智慧的根本。”
(Patience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wisdom.)
—— 强调耐心在面对人生挑战时的重要性。
“最好的方法是尽你所能,尽可能地做到最好。”
(The best way is to do what you can, in the best way you know how.)
—— 鼓励人在困难面前依然尽力而为。
“世上没有人能够真正拥有某物,除了他的良知。”
(No man can truly own anything except his conscience.)
—— 强调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重要。
“当我们舍弃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我们才真正认识自己。”
(We truly know ourselves only when we give up what we hold most dear.)
—— 这句话与他最终放弃权力、坚持信仰直至殉道的经历相吻合。
“真正的信仰不在于盲目服从,而在于内心的虔诚。”
(True faith is not in blind obedience, but in sincere devotion.)
—— 强调信仰应源于内心的真诚,而非单纯的教条遵守。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死亡来临时,我们发现自己一生都未曾真正活过。”
(Death is not to be feared, but to realize at death that we have never truly lived is terrifying.)
—— 这句话反映了他对信仰和生命意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