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孟子(中国)

2024-10-02 0

先贤,主要是指思考个人人生以及思考人类群体生活、试图以此造福全人类的人。

 

一、生平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也有说法称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尊称其为“亚圣”。以下是孟子生平的简述:

1、早年生活与教育

出身背景: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家庭,但到孟子父亲孟激这一代时,家境已经衰落。

早年丧父:孟子在年幼时便失去了父亲,由母亲仉氏独自抚养长大。

孟母教子:孟母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非常注重孟子的教育。为了给孟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孟母曾三次搬家,即“孟母三迁”的故事。此外,孟母还以“断机”的方式教导孟子要勤奋学习,不要半途而废。

2、求学与师承

求学经历: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虽然孟子没有直接成为孔子的徒弟,但他对孔子极为尊崇,并努力学习和传承孔子的思想。

学术成就:孟子在学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发展和创新。

3、周游列国与推行仁政

游历经历:孟子大约在45岁之前率领弟子出游各国,历齐、宋、滕、魏(梁)、鲁诸国,历时二十多年。他试图将自己的政治主张推行于天下,但始终未能得到重用。

政治主张: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具备仁德之心,对百姓有爱心和关怀;同时,君主还应该实行仁政,减轻百姓的负担,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然而,这些主张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4、晚年生活与著书立说

晚年归乡:在晚年时期,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邹国。他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

著书成就:《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它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如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动等,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二、伦理思想

1、性善论:孟子伦理思想的核心

性善论是孟子伦理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向善的力量,即人性本善。这种向善的力量体现在人天生的“四端”上,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的来源。孟子用水向低处流这一自然现象来比喻人性向善,强调人的善良本性如同水流向低处一样自然。然而,这种善良本性也可能受到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后天的修养和实践来发扬光大。

2、仁义礼智:道德品质的追求

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仁义礼智”的经典思想,作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道德品质。其中,“仁”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道德的核心;“义”是指行为的正当性和适宜性;“礼”是指人际交往中的规矩和仪式;“智”则是指对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理性认识和追求。孟子认为,这四种道德品质是构成完整人格的重要元素,是每个人都应该不断追求和完善的。

3、大丈夫人格:理想人格的典范

孟子心中的理想人格是大丈夫人格,这种人格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定意志和高尚品质。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坚定的信仰和原则,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他强调,只有行正道、居正位、行仁义、行大道,才能算大丈夫。这种理想人格的追求,体现了孟子对人格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

4、义利之辨:价值标准和道德要求

在义利之辨上,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思想,强调在面对功名富贵、高官厚禄乃至生命等利益时,如果不能通过仁义的手段得到,那宁可放弃。这种思想反映了孟子对当时社会重利轻义的轻浮世风的否定,也体现了他对道德价值的坚守和追求。孟子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道义和正义,而非物质利益。

5、君臣之道与父子关系:社会和谐的基石

在君臣之道上,孟子强调了君主和臣子之间的道义关系。他认为,君主应当以身作则,具备仁德之德,对百姓有爱心和关怀;而臣子则有责任尽忠职守,帮助君主实现仁政。孟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合作是国家良好治理的基础,只有君臣合作,国家才能够富强,人民才能够幸福。

在父子关系上,孟子强调了亲情和孝道的重要性。他认为,子女应该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同时父母也应当以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和引导子女。这种尊敬和孝敬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奉为美德,对家庭和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6、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体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孟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个体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他认为,个体修养是为了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只有修身齐家,个体才能够发扬光大,带动家庭的和谐;进而为治理国家和平天下作出贡献。这种思想体现了孟子对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孟子的修养方法包括:

1.扩充四端: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道德感的“萌芽”,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通过后天的修养和教育,这些善端可以发展成为完整的德行,如仁、义、礼、智。

2.慎独:孟子强调一个人在独处时也应保持道德操守,即使无人监督,也要坚持道德原则。他提出“充实之谓美”,主张内心充实的道德才是最高尚的。
通过修身养性,一个人可以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状态。内圣是指个人道德修养的完善,而外王是指通过个人的道德力量影响他人和社会。孟子认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仅能够自我完善,还能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治理。

 

7、总结

综上所述,孟子的伦理思想以性善论为核心,以仁义礼智为道德品质的追求,以大丈夫人格为理想人格的典范,以义利之辨为价值标准和道德要求,以君臣之道与父子关系为社会和谐的基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个体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这些思想不仅为后世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孟子的伦理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发展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尤其是性善论、仁义道德观和王道政治,使儒学在战国时期成为应对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的重要思想体系。后来的儒家学者,如董仲舒、朱熹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思想,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的重要支柱。

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历代统治者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在宋明理学中,孟子的伦理思想被进一步发扬,成为儒学复兴的重要力量。

此外,孟子的伦理思想在现代仍具有现实意义。他所提倡的道德修养、仁政思想和民本主义,为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政治治理和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主要著述

孟子的主要著作是《孟子》,这部书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是儒家经典之一。它由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共七篇,每篇又分为上下两卷,合计为十四卷。这些篇章大致按照孟子与诸侯君主、弟子的对话以及其对社会问题的阐述整理而成,全面展现了孟子的伦理、政治、教育等思想。

《孟子》分为七篇,分别是:

《梁惠王》:讨论了政治伦理,阐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强调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减轻人民负担,才能获得国家的长治久安。

《公孙丑》:主要记录了孟子与弟子公孙丑的对话,谈论了理想人格的培养与道德修养,探讨了“浩然之气”和“仁义礼智”的内涵。

《滕文公》:讨论了如何通过良好的教育与道德修养推动国家治理,提出了“仁者无敌”的观点,认为仁政是强国的根本。

《离娄》:进一步探讨了人性善恶的问题,强调人性本善,并提出了培养道德和仁义的具体方法。

《万章》:通过与弟子万章的对话,讨论了礼制、德行以及家国关系,阐述了孝道、亲情与政治伦理的关系。

《告子》:集中讨论了人性问题,与告子关于人性善恶的辩论尤为著名,孟子在此提出了性善论。

《尽心》:总结了孟子对于修身养性、内圣外王的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指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四、经典名句

孟子的著作中充满了对伦理、政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许多名句至今仍广为流传,展现了他的思想精髓。以下是一些孟子的经典名句:

1、关于性善论与人性:

 

“人之初,性本善。”
——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性本质是善良的,这句名言成为性善论的核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描述人类天生的四端,即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这些是道德德行的萌芽。

 

2、关于仁义与德行: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出自《孟子·离娄上》,强调规则和规范的重要性,这句话常用于形容道德或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出自《孟子·尽心上》,表达了孟子对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看法,主张在无法施展抱负时要修身,而在有机会时应当为天下谋福利。

 

 

“仁者无敌。”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认为真正有仁德的人不会遭遇敌手,因为仁德能够赢得人心。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出自《孟子·尽心上》,孟子列举了君子的三大乐趣:父母健在、兄弟和睦、无愧于天和人,而统治天下并不在其中。

 

3、关于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出自《孟子·尽心上》,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的核心,认为人民的利益比国家和君主更为重要。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认为有道德的人会得到广泛的支持,而没有道德的人则失去帮助。

 

4、关于修身养性: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只要自己反省无愧于心,即使面对千万人反对,依然勇往直前。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出自《孟子·告子下》,孟子认为,承担大任者在承担责任之前,必然会经过一系列磨难和锻炼,以培养其坚韧品格。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