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主要是指思考个人人生以及思考人类群体生活、试图以此造福全人类的人。
一、生平简介
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在哲学、政治理论、伦理学、形而上学等多个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和思想对整个西方文化、科学和宗教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早年生活与家庭背景
柏拉图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原名阿里斯托克勒斯(Aristocles),"柏拉图"这个名字据说是因其宽大的身材或前额而得名。
他家族的背景非常显赫,母系与雅典的传奇法官梭伦有血缘关系,父亲阿里斯顿(Ariston)与雅典王族有关联。这种家庭背景使柏拉图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包括文学、音乐、体操和哲学。
2、苏格拉底的学生
柏拉图年轻时成为了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的思辨方法、对话方式以及对道德和正义的追求深深地影响了柏拉图。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腐蚀雅典青年”和“不敬神”的罪名被判处死刑,这对柏拉图打击很大。他对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产生了深刻的怀疑,认为大众政治的决策常常是无知和情感驱动的。
3、旅行与学习
在苏格拉底去世后,柏拉图离开了雅典,开始了广泛的旅行。据说他曾前往意大利、埃及、西西里等地。在意大利,他学习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和哲学思想;在埃及,他探讨了当地的宗教和科学知识。
这些经历丰富了柏拉图的思想,使他形成了关于宇宙、道德和知识的独特哲学观念。
4、创办学院
大约在公元前387年,柏拉图返回雅典,并在雅典郊外的阿卡德米亚(Academia)建立了他著名的学园,即“柏拉图学园”(Plato's Academy),这是西方世界最早的学术机构之一。
学园致力于研究哲学、数学、科学和政治理论,吸引了众多学生,包括后来著名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在此教导学生,提倡通过理性和对话探究真理。
5、与西西里的关系
柏拉图一生中曾三次前往西西里岛,希望通过教育当地的统治者将他的理想哲学应用于政治实践。然而,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尤其是在西西拉库萨,他试图影响当地的暴君狄奥尼修斯二世(Dionysius II),但未能成功。这些经历使他对哲学家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6、晚年与逝世
柏拉图在晚年继续在学园内教书和写作,致力于发展他的哲学体系。他在公元前347年去世,享年约80岁。
他去世后,柏拉图学园继续存在了数百年之久,直到公元6世纪被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关闭。
二、伦理思想
柏拉图的伦理思想是他的哲学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深受苏格拉底的影响,同时对亚里士多德和后来的西方伦理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柏拉图认为伦理学与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密切相关,他的伦理思想以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灵魂的和谐为目标。以下是柏拉图伦理思想的几个关键方面:
1. 善的理念(The Form of the Good)
柏拉图的伦理思想以“善的理念”(Form of the Good)为中心。他认为善是一切事物的最高原则,是其他理念(如正义、美德等)的根本。
善的理念不仅是伦理学的终极目标,也是知识的来源和基础。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用“太阳比喻”来阐释善的理念,指出善就像太阳一样,为所有事物提供光明,使我们能够看见和理解事物的本质。
他认为,只有通过理性和哲学的思考,人才能逐渐接近和理解善的理念。而那些能够理解善的理念的人,才真正具备了成为哲学家王(Philosopher-King)的资格。
2. 灵魂的三部分(Tripartite Theory of the Soul)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灵魂的三部分理论,将灵魂分为理性(Reason)、情感或意志(Spirit)、和欲望(Appetite)三部分:
理性:是灵魂中最崇高的部分,与智慧和理解相关。它追求真理和善,应该主导灵魂的其他部分。
情感/意志:是灵魂中负责情感、勇气和荣誉的部分。它支持理性,但如果控制不当,也可能被欲望所引导。
欲望:是灵魂中最低级的部分,与物质需求和感官享乐相关。它寻求满足身体的需求,比如食物、性、财富等。
柏拉图认为,理性应该控制情感和欲望,以达到灵魂的和谐。这种和谐状态也被称为正义(Justice)。当灵魂中的各个部分各司其职,且由理性主导时,个体便能实现美德和道德上的完善。
3. 美德与正义(Virtue and Justice)
在柏拉图的伦理思想中,美德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他认为美德是知识,只有通过理解和追求善的理念,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美德。
柏拉图将美德分为四种主要类型,这四种美德后来被称为“柏拉图的四大美德”:
智慧(Wisdom):属于理性的部分,是理解和追求真理的能力。
勇气(Courage):属于情感或意志的部分,是保持信念和克服恐惧的能力。
节制(Temperance):属于欲望的部分,是对欲望的合理控制和自律。
正义(Justice):是一种全面的美德,是灵魂各部分和谐合作的状态。正义意味着每个部分都在做自己应做的事,并由理性主导。
正义不仅是一种个人美德,也是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的基本要求。在理想社会中,正义体现在每个阶层各司其职:哲学家作为统治者,战士保卫国家,生产者负责物质生产。
4. 知识与美德的关系
柏拉图认为,知识与美德密不可分,只有真正理解善和正义的人才能成为美德的化身。换句话说,做出道德行为的前提是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正确。
他批评那些缺乏理性知识的人,因为他们往往被欲望和情感所驱动,而无法做出理性的、道德的决定。这也是柏拉图对雅典民主制的批判之一,因为他认为大众的决策往往缺乏理性思考。
柏拉图还提出了一种“道德无知”的概念,认为所有的道德错误都是由于无知造成的。如果一个人知道真正的善,他就不会故意去做坏事。
5. 幸福与美德的统一
柏拉图相信美德与幸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只能通过追求美德和理解善的理念而获得,而不是通过物质享受或感官快乐。
他将幸福(Eudaimonia)定义为灵魂的和谐状态,即当理性主导并协调灵魂的各个部分时,个体就能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因此,柏拉图的伦理学是一种德性伦理学,他认为追求美德不仅是个人道德发展的目标,也是实现真正幸福生活的途径。
6. 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结合
柏拉图的伦理学与他的政治哲学密不可分。在《理想国》中,他提出了“哲学家王”作为理想统治者的概念,因为只有哲学家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善、正义和美德。
他设想了一个理想社会结构,分为三种阶层:统治者(Philosophers)、战士(Guardians)和生产者(Producers),每个阶层对应灵魂的不同部分,并各司其职。这种社会结构的设计旨在达到正义和社会和谐。
柏拉图认为,社会的正义与个人的正义是同构的。就像个人的灵魂必须和谐一致一样,理想国家中的各个阶层也必须协调一致,并由最有智慧的人来引导和管理。
三、主要著述
柏拉图的著述大多以对话体的形式写成,借助对话中的人物之间的讨论来探讨哲学问题。这种写作方式使他能够呈现不同观点之间的对立,并引导读者思考。他的对话涉及伦理学、政治学、认识论、形而上学、以及美学等多个领域。以下是柏拉图一些最著名的著作简要介绍:
1. 《理想国》(The Republic)
这是柏拉图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探讨了正义的本质以及理想社会的结构。柏拉图在书中描述了“哲学家王”作为理想的统治者,并讨论了社会阶层分工、教育体系和灵魂的三部分结构。
《理想国》中也包含了著名的“洞穴比喻”和“太阳比喻”,用来解释知识、真理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2. 《会饮篇》(Symposium)
这部作品讨论了“爱”(Eros)的本质。柏拉图通过一系列演讲展示了不同人对爱情的看法,并最终提出了“理念之爱”(Platonic Love)的概念,认为真正的爱是对美的理念的追求。
3. 《斐多篇》(Phaedo)
该作品记录了苏格拉底在临终前的对话,讨论了灵魂的不朽和死后生命的存在。柏拉图在其中提出了关于灵魂轮回的观点,并探讨了死亡与哲学家追求智慧的关系。
4. 《斐德罗篇》(Phaedrus)
主要探讨了爱与修辞学的关系。柏拉图讨论了爱的不同层次以及其与美德的关系,同时探讨了语言、文字和演讲在传播知识中的作用。
5. 《智者篇》(The Sophist)
这是柏拉图对存在、本体论以及智者学派观点的深入讨论。在这部作品中,他分析了虚假和错误的本质,并尝试界定何为“智者”。
6. 《巴曼尼得斯篇》(Parmenides)
这是一部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对话,讨论了柏拉图的理念论(Forms Theory)的问题。柏拉图在其中通过对理念的严厉质疑,考察了理念论的内在矛盾和困难。
7. 《蒂迈欧篇》(Timaeus)
这是柏拉图唯一一部系统探讨宇宙起源和自然世界的作品。他提出了宇宙是由一位“工匠”(Demiurge)按照理念的模型创造的,并探讨了物质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关系。
8. 《法律篇》(Laws)
这是柏拉图晚期的作品之一,讨论了理想国家的法律体系。与《理想国》不同,《法律篇》中的国家更加现实,且不再由哲学家王统治,而是由法律和规章制度来治理。
四、经典名句
“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I know that I know nothing.”)
这是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的口吻表达的思想,强调了对自我无知的认知与承认是追求智慧的开始。
“正义就是每个人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Justice means minding your own business and not meddling with other men’s concerns.”) 这句话来自《理想国》,柏拉图认为正义是在个人和社会中实现各司其职的和谐状态。
“爱是引导我们走向美的阶梯。”(“Love is the pursuit of the whole.”) 在《会饮篇》中,柏拉图描述了爱作为对美和智慧的追求,最终通向对善与美的理念的理解。
“善是知识的终极目标。”(“The object of knowledge is what exists and its function to know about reality.”) 柏拉图认为知识的追求应当最终引导我们认识到善的理念,善是所有事物的根本目标。
“教育不是把知识灌输给人,而是唤醒心灵的光明。”(“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 这反映了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人的智慧与内在潜能,而非简单地传授知识。
“真理永远是无可辩驳的,是不可动摇的。”(“Truth is the beginning of every good to the gods, and of every good to man.”) 柏拉图强调了真理作为一切美德的基础,并认为真理是不受时间和改变影响的。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这句话同样是通过苏格拉底表达的,反映了柏拉图对自我反思和道德探究的重要性的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