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主要是指思考个人人生以及思考人类群体生活、试图以此造福全人类的人。
一、生平简介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的哲学、科学、伦理学、政治学、文学和逻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1、早年生活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希腊北部的小镇斯塔吉拉(Stagira),他的父亲尼科马科斯(Nicomachus)是马其顿国王阿明塔斯二世的御医,这使得亚里士多德从小接触到了医学和科学的知识。在父母去世后,亚里士多德被送往雅典,在那里他在17岁时进入了柏拉图的学园(Academy),并在那里学习了大约20年。
2、柏拉图学园时期
在柏拉图的学园中,亚里士多德表现出极大的哲学天赋,并成为柏拉图最杰出的学生之一。虽然亚里士多德深受柏拉图的影响,但在许多问题上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在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方面。柏拉图主张“理念论”,认为理念是实在的本质,而亚里士多德更倾向于实证主义,认为经验和感知是理解世界的基础。
3、离开学园与在小亚细亚的时间
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离开了学园,他没有接替柏拉图的职位,可能是因为他的哲学观点与柏拉图的追随者们存在分歧。之后,他前往小亚细亚(今土耳其)并在赫尔米亚斯国王的宫廷中生活了一段时间。亚里士多德在这段时间里与赫尔米亚斯国王的养女结婚,并继续研究自然科学、动物学和植物学。
4、教育亚历山大大帝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应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邀请,成为了王子亚历山大的导师。亚里士多德教导亚历山大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军事战略和科学知识。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对亚历山大后来的帝王统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在政治观点上两人并不完全一致。
5、创建吕克昂学园
当亚历山大大帝开始他的征服事业后,亚里士多德返回了雅典,并在公元前335年建立了自己的学园——吕克昂(Lyceum)。吕克昂学园成为当时希腊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之一。在这里,亚里士多德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研究和讲授,并撰写了大量学术著作,内容涵盖了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生物学、诗学等多个领域。
6、晚年与去世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的声望和影响力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去世而受到挑战。由于反马其顿情绪的高涨,他被指控不敬神灵(亵渎罪),为了避免与苏格拉底类似的悲剧结局,亚里士多德选择离开雅典,前往厄维亚岛的卡尔基斯(Chalcis),并在那里的家中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于公元前322年去世,终年62岁。
二、伦理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是西方伦理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他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伦理观。这部著作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伦理学作品,它不仅影响了古希腊的道德哲学,还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伦理学研究。以下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详细介绍:
1. 伦理学的目的:幸福(Eudaimonia)
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幸福”(希腊文:eudaimonia),但这里的“幸福”并不是简单的快乐或物质享受,而是一种“人类生活的圆满和善”。在他看来,幸福是人类一切行动的最终目标,是一种通过实现自己潜力而达到的内在满足感和充实感。
亚里士多德强调,幸福是生活的善的终极目标,是自足的(autarkes),意味着当一个人达到幸福状态时,他不再需要其他外在的事物来感到满足。幸福并不是短暂的愉悦,而是通过理性和德性实践来实现的长期生活状态。
2. 德性(Virtue)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核心是德性,他把德性分为两类:智慧德性(Intellectual Virtues)和道德德性(Moral Virtues)。
智慧德性(Intellectual Virtues):这些德性主要通过教育和学习而获得,如智慧(sophia)、科学(episteme)、和实践智慧(phronesis)。它们与知识、理性和理解能力有关。
道德德性(Moral Virtues):道德德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习惯和实践培养出来的。这些德性包括勇敢、节制、正义和慷慨等,都是通过控制欲望和行为来实现的。道德德性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的选择和行为训练出来的。
3. 中庸之道(Doctrine of the Mean)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中庸之道”(Doctrine of the Mean),即德性是一种位于两极之间的适度状态。他认为,每一种道德德性都位于一种过度和不足之间的中间状态。例如:
勇敢是介于鲁莽(过度)和怯懦(不足)之间的状态。
节制是介于放纵(过度)和麻木(不足)之间的状态。
中庸并不是一种固定的行为,而是根据不同情境的合理选择。亚里士多德强调中庸是个体在具体情境中根据理性做出的恰当选择,这使得德性既不是固定不变的规则,也不是任意随意的行为。
4. 实践智慧(Phronesis)
实践智慧(phronesis)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智慧是指在不同情境中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它是实现德性行为的关键。亚里士多德认为,拥有实践智慧的人能够理解什么是善的,并根据具体情况来做出最合适的决定。
实践智慧不仅仅是知识或技能,而是一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理性进行判断的能力。这种智慧使人能够在面对复杂道德问题时,选择正确的行为,而不是简单地遵循规则或教条。
5. 幸福生活的条件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现幸福生活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道德德性,还需要一些外在条件,如:
健康:身体健康是实践德性的基础条件。
财富:适当的财富可以提供物质上的支持,使人能够更好地实现德性生活。
朋友和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幸福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友谊是德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幸福主要取决于个体的道德德性,但这些外在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能否顺利实现自己的潜力。
6. 理性与德性生活
亚里士多德将人类独特的能力归结为理性思考。他认为,德性生活是一种通过理性实现的生活,即根据理性做出合乎德性的选择。理性是区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特征,因此理性地生活就是实现人类独特的本质。
他认为,最高形式的幸福是“沉思的生活”(theoria),即通过理性和智慧追求知识和真理。沉思生活是一种超越日常物质需求的生活,是对形而上学和哲学的追求,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人类最接近神性的生活状态。
7. 伦理学与政治学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和政治学密切相关,因为个人的幸福与社会和国家的制度息息相关。在他看来,理想的社会结构应当促进公民德性的培养,为个人幸福的实现提供支持。他在《政治学》中提出了理想城邦的概念,主张通过法律和教育引导公民向善。
他认为,一个人的德性和幸福离不开社会生活,因此伦理学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与社会和政治紧密相连的。
三、主要著述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内容广泛,涵盖哲学、科学、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文学和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他的著述主要分为三大类:逻辑学、理论科学和实践科学。以下是对亚里士多德一些主要著作的简要介绍:
1. 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被称为《工具论》(Organon),这是他逻辑思想的集合,包括以下几部分:
《范畴篇》(Categories):讨论了事物的分类和不同类型的存在。
《解释篇》(De Interpretatione):探讨了命题、语言和逻辑表达的关系。
《前分析篇》(Prior Analytics):系统阐述了三段论法,是逻辑推理的基础。
《后分析篇》(Posterior Analytics):探讨了科学知识和证明的本质。
《辩论篇》(Topics):关于辩论的技巧和推理方式的讨论。
《诡辩篇》(Sophistical Refutations):研究虚假推理和诡辩的辨别方法。
2. 理论科学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探讨存在的本质、实在的本性以及事物的最终原因和原则,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物理学》(Physics):研究自然界的基本原理、运动和变化,奠定了古代自然哲学的基础。
《天体论》(On the Heavens):关于宇宙结构和天体运动的讨论,涉及古代的天文学思想。
《生物学著作》:包括《动物志》(History of Animals)、《动物部分论》(Parts of Animals)和《动物运动论》(Movement of Animals),这些著作详细描述了动植物的特征和分类,是早期生物学的重要文献。
3. 实践科学
《尼各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代表作,讨论幸福、德性、中庸之道和个人的道德生活。
《欧德谟伦理学》(Eudemian Ethics):另一部伦理学著作,与《尼各马可伦理学》有许多相似之处,讨论道德德性和幸福。
《政治学》(Politics):探讨了人类社会和国家的组织结构,理想政府的形式以及公民的角色和责任。
《修辞学》(Rhetoric):研究说服技巧和修辞方法的著作,探讨如何通过语言影响他人的观点和行为。
《诗学》(Poetics):关于文学批评和戏剧艺术的理论著作,重点分析悲剧和史诗,对文学创作的本质进行了讨论。
4. 其他著作
亚里士多德还有一些研究具体问题的专著,如《梦论》(On Dreams)、《记忆与回忆论》(On Memory and Recollection)以及《灵魂论》(On the Soul),这些著作探讨了心理学、认知和感知等问题。
四、经典名句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Man is by nature a political animal.”)
出自《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天生就倾向于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和政治共同体是人类实现其本性的途径。
“美德是一种习惯。”(“Virtue is a habit.”)
这个观点出自《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德性是通过习惯和实践培养出来的,不是与生俱来的。
“幸福是一种活动,而不仅仅是状态。”(“Happiness is an activity, not a state.”)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通过持续的有目的的行动来实现的,而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状态。
“智慧开始于对无知的承认。”(“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you realize you don't know.”)
这句话强调了知识的追求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真正的智慧始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在所有的事情中,中庸是最好的选择。”(“In all things, the mean is the best choice.”)
这是亚里士多德“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避免极端,追求适度和平衡。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果实是甜的。”(“The roots of education are bitter, but the fruit is sweet.”)
亚里士多德强调教育虽然需要艰苦的努力和自律,但其成果是令人满意和有价值的。
“没有友谊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Without friends, no one would choose to live, even if he had all other goods.”)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探讨了友谊的重要性,认为友谊是幸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是我们反复所做之事的总和。因此,卓越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Excellence, then, is not an act, but a habit.”)
这句名言表达了亚里士多德对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行的看法,强调卓越和美德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行为养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