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墨子(中国)

2024-10-20 0

【先贤】墨子(中国)

先贤,主要是指思考个人人生以及思考人类群体生活、试图以此造福全人类的人。

 

一、生平简介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也有鲁阳人、滕国人等说法)。其生卒年不详,现代学者徐希燕综合历代学者的考证,认为墨子的生年应在公元前 480 年(前后误差不超过 3 年),卒年应在公元前 389 年(前后误差不超过 5 年)1。以下是其生平的一些主要经历1、早年经历:

出身背景:墨子先祖是殷商王室,是宋国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后来从贵族降为平民。作为没落的贵族后裔,他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自称 “鄙人”,被人称为 “布衣之士”。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据说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非常高明。

学习儒家学说:早年在鲁国学习周礼,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因不满儒家烦琐的礼制以及其他一些观点,开始对儒家学说进行反思。

2、创立墨家学派:墨子舍掉儒学,另立新说,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他,逐步形成了墨家学派,并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 “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 “非儒即墨” 之称

3、游历各国:

止楚攻宋:大匠公输般为楚国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从鲁国出发,日夜兼程十日十夜赶到楚国国都郢都去见公输般,先用言语诱使公输般说出 “义不杀人”,再以 “攻宋不仁” 说服他。之后又与公输般演练城池攻防战,墨子展示出高超的防守技艺,让公输般器械用尽也无法攻破。并且告知楚王,自己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拿着守城器械在宋国等待楚国入侵,最终楚王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止齐伐鲁:多次前往齐国,收了不少齐人弟子。为阻止齐国攻打鲁国,以利害关系游说齐大王,打消其攻鲁的念头。还曾派弟子胜绰到齐将项子牛手下做事,后因胜绰三次随项子牛攻鲁,认为他没有节操,便让弟子高孙子去面见项子牛请其将胜绰辞退。

三劝鲁阳文君:客居楚国鲁阳时,多次向鲁阳文君宣扬 “非攻” 的思想,曾以 “偷窃” 形容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举动,并通过类比的方式让鲁阳文君放弃攻打郑国的意图。

4、晚年及身后影响:墨子晚年来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讨伐鲁国,但没有成功。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墨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

 

二、伦理思想

墨子的伦理思想是他哲学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方面。这些思想构成了墨家学派在社会行为、政治治理、人与人关系等方面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观念。墨子的伦理思想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强调道德原则应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具体的实施。

 

1. 兼爱

兼爱是墨子伦理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意为“普遍的爱”或“平等的关爱”。墨子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不论亲疏远近,不应有任何偏私。这种思想与儒家的“仁爱”有显著区别,儒家主张的是“差等之爱”,即根据亲疏关系的不同,给予不同的爱;而墨子提倡的“兼爱”要求平等地爱所有人,不分亲疏贵贱。

 

墨子的“兼爱”思想旨在减少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他认为,很多社会问题,如战争、争斗和不公,都是因为人们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和互相帮助的精神造成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关爱他人,那么社会将会更加稳定与和平。

 

2. 非攻

非攻是墨子伦理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意为反对侵略战争。墨子坚决主张,任何形式的侵略战争都是不正义的,应该受到谴责。他认为战争带来的伤害不仅包括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还会导致社会道德的堕落和人心的冷漠。

 

墨子认为,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之间的不兼爱。如果各国的统治者都能实行兼爱的原则,相互尊重对方的利益,就不会有战争发生。他甚至亲自参与防守战,指导城市防御,以阻止侵略者的入侵。他强调,只有在自卫或抵抗外敌入侵时,战争才是正当的。

 

3. 尚贤

尚贤是墨子伦理思想中强调选拔人才和任人唯贤的理念。墨子主张,不论一个人出身贫贱还是富贵,只要他具备才能和道德,就应该受到重用,成为社会的管理者或领导者。墨子反对世袭制度和门第观念,认为社会的安定与繁荣必须依靠那些有才有德的人来治理。

 

墨子的“尚贤”思想反映了他对社会公平和效率的追求。他认为,只有让最有能力和道德的人来管理国家和社会,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4. 尚同

尚同指的是在政治和社会治理中提倡统一思想和行动,以实现社会的协调和秩序。墨子认为,国家的治理应以统一的标准和法令为基础,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统一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通过“尚同”,可以减少因意见分歧而产生的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墨子的“尚同”思想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统一,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服从合理的公共制度和社会秩序,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破坏公共利益。

 

5. 节用与节葬

墨子提倡节用(节俭)和节葬(简约葬礼),反对奢侈浪费。他认为,社会财富应当合理使用,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不是用在奢华的享乐和不必要的开支上。在丧葬方面,墨子反对厚葬久丧的风俗,认为这样不仅浪费资源,还会对生产和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墨子的节用思想体现了他对平等和实用主义的追求,他认为财富应当用于社会的公共福利,而不是少数人为了个人利益的浪费。

三、主要著述

 

墨子的主要著述是《墨子》。《墨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和代表作,主要记载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思想、言论与活动等。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内容丰富:

1、思想主张方面:详细阐述了墨家的 “十论” 主张,即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明鬼、尚贤、天志、尚同、非命。这些主张构成了墨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比如 “兼爱” 倡导无差别的爱,反对儒家的等级之爱;“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等。

2、多学科领域:书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和科学等诸多方面,堪称一部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例如,在自然科学和逻辑学方面有深入的探讨,包括对光学、力学等知识的研究和逻辑推理方法的阐述。

3、成书过程复杂:相传为墨子所著,据考证部分为墨子自著,部分则为其弟子及后学在不同时期编纂而成。其时间跨度从战国初至战国末,即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

4、篇目结构多样:

第一部分:从《亲士》到《三辩》七篇。各篇之间体例不一,内容也不尽相关,有些观点与儒家接近,作者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墨子自著,也有人疑为后人伪作或墨家后学对墨子思想的记录。

第二部分:从《尚贤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完整地反映了墨子 “十论” 思想体系,是墨家思想的精髓。其中除《非儒下》外的二十三篇都有 “子墨子曰” 字样,一般被认为是墨子自著或墨家弟子对墨子讲学的记录。

第三部分:《经上》到《小取》六篇。多数学者认为 “墨经” 即《经》上下和《经说》上下四篇基本是墨子自著,《大取》、《小取》是墨家后学所著,但也有不同观点认为六篇都是墨家后学的作品。这部分主要记载了墨家的基本思想方法和道德准则,特别是讨论了很多自然科学和逻辑学问题。

第四部分:《耕柱》到《公输》五篇。主要是墨家门徒对墨子生平言论和事迹的记载,体裁比较接近《论语》。

第五部分:《备城门》以下十一篇。主要记载了墨家的军事思想,以及守城战术和工具等,作者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可能是禽滑厘一系弟子所作。

四、经典名句

“兼相爱,交相利”:提倡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并且人们之间要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争夺斗争。这体现了墨子的核心思想,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天下的祸害,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倡导人们以友善和互利的态度去对待他人。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说明意志不坚定的人,智慧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说话不讲信用的人,做事也难以取得成功。强调了意志和诚信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君子不用水来当镜子,而是拿别人来当镜子。用水当镜子可以看到的是容貌,而用人当镜子则可以知道吉凶对错。这句话提醒人们要通过他人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品德。

“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善不是出自内心的,不能保留;行为不能从自身辩明的,不能去做。强调了内心的善意和行为的正当性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

“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如果人人都彼此爱护,则天下安治;倘若人人都彼此交恶,则天下大乱。这表达了墨子对于社会秩序的看法,认为兼爱是实现国家治理的关键。

“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古代圣明的君王非常尊重和崇尚贤能之人,任用有才能的人,不偏袒自己的父兄,不偏爱富贵之人,不宠爱容貌出众的人。体现了墨子的尚贤思想,主张统治者应该以才能和品德为标准来选拔任用官员。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生活节俭,国家就昌盛;嗜欲放纵,国家就衰亡。墨子主张 “节用”,反对奢侈浪费,认为国家的兴衰与社会的风气密切相关。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人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好弓难以拉开,然而可以射得高射得深;良马难以驾御,然而可以负重行远。这句话比喻优秀的人才或事物往往需要经过一番努力和磨练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甜瓜的蒂是苦的,天下的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这是一种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提醒人们要正确看待事物的优缺点。

“非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贵如果不是通过正当手段获得的,对于自己来说就像浮云一样无关紧要。

“举贤而授能。”:主张任用贤能之人,不论其出身,只要有才干就应当重用。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