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程颢(中国)

2024-12-05 0

【先贤】程颢(中国)

先贤,主要是指思考个人人生以及思考人类群体生活、试图以此造福全人类的人。

 

一、生平简介

程颢(1032年-1085年),字伯淳,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河南洛阳人,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与其弟程颐并称“二程”。程颢在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佛教与道教的部分思想,创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早年生活

程颢出生于书香门第,少年时即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他与弟弟程颐一同受到父亲程珦的熏陶,并师从北宋著名学者周敦颐,深受《易经》及周敦颐“太极”思想的影响,为后来学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仕途经历

程颢一生仕途不顺,多次出任地方官职,但因个性耿直,屡屡遭到权臣排挤。他曾任地方学官,专注于教育,传播理学思想。他的为官清廉且重视教化,但仕途坎坷使他逐渐对功名淡泊,更专注于学问和教育。

 

学术成就

程颢是理学的开创者之一,他提出了以“天理”为中心的哲学体系,主张“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强调天理即宇宙的根本法则,人需通过内省和修身达到与天理的契合。他的学说注重内在精神修养,与弟弟程颐的“天理”与“性理”学说共同构成“洛学”的基础。

 

晚年与去世

程颢晚年退居洛阳,讲学于伊川,以“明道先生”著称。由于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他的思想未能在生前得到广泛传播。1085年(元丰八年),程颢因病去世,享年54岁。

 

二、伦理思想

程颢的伦理思想是宋代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对“天理”与“人性”的阐释,强调通过内省修养达到道德完善,体现出他对儒家传统伦理的创新性发展。以下是程颢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 天理与人性

天理的本质

程颢认为,“天理”是宇宙的根本法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据,既是自然的运行规律,又是人类道德的根源。他强调天理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最高的伦理标准。

 

人性即天理

程颢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性中包含“仁义礼智”等天理的体现。他提出“性即理”,即人性中内在的本质与天理一致,强调道德行为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2. 道德修养与内省

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程颢强调“心即理”,认为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内心的自觉。他主张通过静坐、内省等方法,使内心回归天理的纯善状态。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程颢将道德修养分为两个步骤:首先通过“敬”来涵养心性,使人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纯正;其次通过“致知”,不断学习和思考,使自身的道德认知与行为更接近天理。

 

3. 仁的核心地位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程颢特别重视“仁”的伦理价值,认为“仁”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更是一种普遍的宇宙精神。仁的核心在于对万物的关怀,他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主张人应当以一种无差别的爱和责任心对待他人和自然。

 

仁与情感

程颢认为情感是仁的表现方式。他肯定“喜、怒、哀、乐”等情感的道德意义,认为这些情感只要合乎天理,就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而不应受到压抑。

 

4. 人伦关系与社会和谐

五伦之道

程颢继承儒家“五伦”思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认为这些人伦关系是天理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体现。每个人在各自的伦理角色中应遵循天理,以维持社会秩序。

 

社会和谐的基础

他强调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个人的内在道德与社会的外在秩序相辅相成,只有通过自我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

 

5. 教育与伦理实践

重视教育的伦理作用

程颢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而非仅传授知识。他重视人格的塑造,主张以理学思想为核心,教育人们理解天理、遵循人性本善的原则。

 

以身作则的实践

程颢不仅在学术上提倡伦理修养,也以实际行动践行其伦理思想。他为官清廉、治学严谨,并通过讲学影响了众多门生,为后世树立了道德典范。

 

6. 伦理思想的特点

内圣外王的融合

程颢的伦理思想强调内在的精神修养(内圣)和外在的道德行为(外王)的统一,认为只有心性修养达到完满,才能对社会产生正面的伦理影响。

 

情感与理性的统一

与程颐相比,程颢更加注重情感与伦理的结合。他认为情感并非人性之弊,而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主张在合理范围内顺应情感。

 

总结

程颢的伦理思想以天理为核心,贯通人性、仁德、情感与社会实践。他通过对内心的修养和道德责任的强调,深化了儒家的伦理体系,并为宋明理学奠定了重要基础。这种以“内在修养”来实现“社会和谐”的伦理观,对后世的思想与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主要著述

1. 《明道文集》

《明道文集》是程颢的文章、书信、诗歌的汇编,由其门人整理而成,后与程颐的作品合编为《二程文集》。该文集记录了程颢对天理、人性、伦理和政治的一系列见解,展示了他的哲学与文学成就。

 

2. 《二程遗书》

《二程遗书》是程颢和程颐的语录合集,由他们的学生们整理而成,记载了二程的言论、讲学内容以及对弟子问题的解答,是研究程氏学派的重要材料。

 

四、经典名句

 

1. 关于天理与人性的经典语句

“天者理也,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说明天理的普遍性和无处不在的性质,是其“天理”思想的核心表达。

 

“理者,无声无臭,无形无象,而充满天地,无所不在。”

强调天理虽然无形,但却无处不在,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人能顺天理,则为善;违天理,则为恶。”

明确指出道德善恶的根源在于是否遵循天理。

 

2. 关于修养与心性的经典语句

“圣人之学以明理为本,以尽性为功。”

提出圣人之学的两个关键目标:认识天理和实现自身潜能。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强调内心要端正,外在行为要合乎道义。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说明万物的道理都蕴藏在自我之中,通过内省达到诚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持养全在静,感发全在敬。”

指出内心的宁静和外在行为的恭敬是修养的核心。

 

3. 关于仁爱与社会的经典语句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仁者能感知万物的存在,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是其伦理思想的高度概括。

 

“天地间物各有性,人亦有性,皆出于理也。”

说明万物和人类都因天理而存在,人性和万物本性是天理的体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强调推己及人的原则,体现儒家“仁”的核心精神。

 

4. 关于人生与自然的经典语句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出自《秋日偶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从容淡泊的心境。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同样出自《秋日偶成》,反映出他的闲适之心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出自其诗《春日登楼》,表现了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以及对生命力的欣赏。

 

5. 哲理性的经典语句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强调修养中的“清静”之道,心若清静,则能与天地和谐共处。

 

“学者先立其大。”

提醒学者应以宏大的目标为立足点,追求更高的道德和智慧。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志须道也,非道无以正志。”

说明学问对才能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对志向的引导作用。

 


To Top